蔡堡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蔡堡(1897-1986)
蔡堡,字作屏,著名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我国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
蔡堡1897年生于浙江省余杭县高桥乡,7岁入私塾,1912年在余杭高等小学读书时,作诗“列强蚕食风云急,铁血男儿国事伤。欲斫长鲸无利剑,水云深处独徜徘”,抒发对列强侵华的忧愤之情,可见蔡堡从小就爱憎分明。
1913年,蔡堡入杭州府中学。1917年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他本想读生物学的、但北大当时无生物系,只有地质系中有古生物学课程,所以他就选了地质系攻读,跟随美国古生物学家万来堡教授攻读生物学。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策源地,5月4日,蔡堡参与北京各大中学校的游行示威,并参与了“火烧曹宅”的行动。蔡堡在北大理科学习六年,勤奋努力,成绩优异,1923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
毕业后,以清华半公费资助去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动物学,三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那时祖国缺乏人才,复且大学到美国选聘教授,蔡堡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婉辞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奥期朋教授聘请,于1926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1927年应张景钺先生的邀请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动物学,开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童事会动物学讲座,并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30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兼上海医学院预科主任。期间,曾创办英文科学学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1933年夏,蔡堡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满六年教授及动物学讲座,按当时规定,可出国访问,于是再度赴美,到耶鲁大学任名誉研究员,专攻细菌学。这时,他改进了自鸡体取血以培养细菌的方怯。过去,要向鸡体取血时都把鸡杀死,一只鸡只能取一次血,非常浪费。蔡堡想到他日回到祖国,也这么浪费做试验,是不可取的,与我国的国情是不适合的。因此他冥思苦想,几经实践,终于创造出自鸡翅动脉取血的方站。一只鸡只要待它恢复体力之后,可以不断地多次取血。这深得当时实验室的许多外国科家家的赞赏。1936年,他把这一方法发表于当时《浙大学报》(英文版)。
1934年归国后,蔡堡应邀到浙江大学担任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后任文理学院院长。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蔡堡仍继续任生物系主任。他和生物系几位教授如贝时璋许骧范赉((范肖岩)、谈家桢等,同心协力把浙大生物系办成全国著名的系科之一,得到国内外的关注。1937年初,浙江省设立蚕桑研究所,蔡堡受到当时浙江省主席朱家骅的重视,被聘为所长,但仍旧兼任浙大生物系教授及主任。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将浙江蚕桑研究所迁到金华,后奉命解散。他办了结束手续后,携眷奔赴江西泰和,与浙江大学会合。他仍主持生物系。浙大在江西利用祠堂为校舍,条件十分简陋。教授们住得更破旧,泥地板床,纸窗土灶,但大家都很乐观,精神饱满,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念,认真地上课讲学。由于教授们以身作则,也使当时的浙大学生养成不计较环境条件、为国家刻苦读书的学风。
1938年夏,因日军骚扰江西,浙大自江西泰和,沿水陆二路迁往广西宜山。1939年冬再迁贵州。这时,蔡堡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建议,在遵义筹建“中国蚕桑研究所”。他对遵义这个地方,非常喜欢。他说遵义城历史悠久,人民诚朴.农业有江南之胜,地形则四周群山,峰峦起伏,敌机不敢飞来,因此决定在遵义设所。当时浙大陆续迁来,但是否就立足遵义,尚犹豫不定。竺可桢与蔡堡交谈时征求意见,蔡即把中国蚕桑研究所定点在遵义的理由向竺陈述,并建议浙大亦可在遵义重建.这时,蔡堡把全部精力投入于创办中国蚕桑研究所,对浙大生物系,却因竺可桢的坚留,仍为兼职教授。
蔡堡在遵义跑了多处地方,最后决定将中国蚕桑研究所建立在百艺厂旧址。因经费不多,他尽量压缩基建经费,把大多数款项都用于购置图书、仪器及多种设备。据作者回忆,中国蚕桑研究所的房子虽然简易,但很实用,包括两座工作、实验室。每座十大间,为中式平房;一座所长及行政人员办公室兼图书室,是中式二楼,楼上下各三间,一座大养蚕室及一座小养蚕室;一座研究人员的宿舍,亦约计十大间,另外还有厨房、饭堂、厕所及一大问荫棚(专供栽桑组施行嫁接、插条等试验之用)。在当时看起来,条件还很不错,有点田园风味,且很实用。先生聘请许骧顾青虹教授为该所研究员,其他还有蒋天鹤吴长春蔡壬侯等,研究所的行政人员仅四人,包括会计、出纳、事务、图书各一人, 工作放率很高.由于科研队伍力量强,人数多,因此研究工作进展顺利。1944年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代表中英庚款董事会来所视察时,曾加以赞许。蚕桑研究所分养蚕、栽桑、化学分析、细菌等四个研究室,还数次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为所的练习生,通过上课及实习后,成为所中协助科研工作的助手(现在遵义教育局的高守仁同志就是其中之一员)。另外还雇请了十数名熟练的农工,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为在研究所周围的数十亩桑园里栽培桑树,每年春季,养蚕的旺季到来,研究所人员不分昼夜,轮班饲蚕,采茧.蔡堡先生常于半夜察看养番室。以后,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各种数据,并分析茧丝的质量,判断蚕种的优劣。这些研究成果包括蔡堡的著作,刊登于中国蚕桑研究所的《汇报》论文集内.《汇报》共约出过四期,受到当时科技界的重视。
1946年春,中国蚕桑研究所迁到浙江杭州,所址设在华家池。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当时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朱家骅曾致电蔡堡,命令他把研究所迁往台湾;但蔡堡先生已决定把研究所留在杭州,迎接解放的到来。浙大史地系主任张其昀离杭赴台前,也曾来刀茅巷蔡堡的寓处,敦促蔡堡赴台,蔡坚决不从而委婉拒绝。
1949年5月,杭州解放,蔡堡将中国蚕桑研究所,完整地交给浙江省人民政府。他调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生物学及胚胎学教研室的主任。后来医学院离浙大而独立,成为浙江医学院,后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蔡堡均在此任教直到1986年90岁高龄。
蔡堡毕生从事教育和科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前,蔡堡创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的《Science Report》期刊,并先后在该刊和浙江大学的《Science Report》期刊以及中国蚕桑研究所的《汇报》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动物胚胎和蚕体遗传等方面的研究沦文,创造性地研究出“青蛙受精卵嫁接、发育成头幼蛙”的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他主编了高等医药院校《生物学》及《生物学实验指导》两本书。经过20多年的研究,由他主编的《东方蝾螈胚胎发育图谱》一书,也于197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填补了国内有尾两栖类正常胚胎发育的空白,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奖和1979年浙江省科学大会先进奖。1977年,已年届八十,重上讲台,讲授遗传学。1979年他被评为卫生部及浙江省先进工作者。
1958年,西湖水色突然变红,蔡堡受命进行生态研究,作出蓝藻作崇的判断,采用螺蛳灭藻的方法,次年,就使湖水变清。
蔡堡生平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桃李遍天下,其中不乏第一流人才。为造就生物学界的一批优秀人才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中科院副院长童第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陈世骧、中科院生理研究所所长冯德培,杭州大学校长顾问江希明,山东大学副校长王祖农等教授都是他的学生。
蔡堡为民主同盟盟员,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1951年起,历任浙江省政协委员、常委,第四、五届省政协副主席,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动物学会名誉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与中国共产党共事中,勇于发表己见,被誉为“党的诤友”。
蔡堡亦精于诗词,工作之余,常作诗自娱,留有《诗集》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