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农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祖农(1916- )
  王祖农,微生物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自生固氮菌、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和自养细菌等方面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上述研究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综合性大学微生物专业教育的开拓者,培养了大批微生物学专业人才。

  王祖农,1916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私塾家庭。5岁丧母,家庭环境欠佳。先是读了几年私塾,12岁考入南京市立中区实验学校(后更名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小学部。一直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免试升入初中和高中。在读中学期间,一位薛老师引发了他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毕业后即考入浙江大学生物系。刚考上浙大的第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学校被迫4次西迁,使他的4年大学生活极不安定,学习条件很差。又由于与家人失去联系,经济来源断绝,课余还要半工半读,做些打字或刻蜡版的工作。在动荡艰苦的生活中,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穷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他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培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当时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主要是科学不如人,因而立志要科学报国。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学习十分用功,经常读书到深夜一两点钟。
  当时,浙大由竺可桢先生任校长,校风很好。老师们都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开展学术活动。浙大生物系的名教授很多,如贝时璋、谈家桢、罗宗洛等。王祖农就是在贝时璋教授指导下做的毕业论文。这些教授在简陋的条件下照常从事科研,带领同学们按期举行讨论,而且非常关心爱护同学,主动帮同学排忧解难。这一切都使年轻的王祖农受到极大的教育,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25岁的王祖农在贵州湄潭从浙大毕业了。应原浙大生物系主任、中国蚕桑研究所所长蔡堡先生之召,去该所任助理员。在此后的4年里,一直在蔡老师的直接指导下,从事蚕病的研究工作,并从此与微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45年,所里要推荐3名公费留法人员。蔡先生完全出于公心,没有指派与王祖农的同班同学、同在该所工作的自己的长子,而是推荐王祖农等人。这不只使他得到了宝贵的出国学习机会,更使他从前辈那里学到了高尚的为人之道。
  带着强烈的科学救国愿望,王祖农于1946年初到达巴黎,进入现代微生物学的主要发源地巴斯德研究所,跟随土壤微生物学系主任博(Pochon,J.)教授从事“单生需氧固氮菌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研究。为了尽快学成回国,他每天工作、学习到很晚,星期日和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很快就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写出了10多篇影响较大的学术论文。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他还在繁忙的做博士论文工作期间,挤出半年时间参加巴斯德研究所为国内外学者举办的进修班,听取莫诺(Monod,J.L.)等著名学者的授课。1947年8月,只发两年的国内公费到期了。博教授推荐他到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兼任见习研究员。1949年12月以优异成绩(Trèshonourable)通过答辩,取得了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48年8月,十分关心国内情况的王祖农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旅法分会”(后扩大为“旅法中国学生会”),学习时事政治,参加声援国内的民主运动筹进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一传到巴黎,已有了一份工作的王祖农毅然放弃国外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障碍(如法国不给售票,英国不给过境签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留法归国学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于1950年6月到了北京。
  在回国之前,王祖农就注意到微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薄弱学科,从事这门学科工作的人太少。要在中国迅速发展这门学科,首先要培养人才,壮大队伍。所以,回国后,他立志从事微生物学教育工作,要多为国家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当时恰逢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童第周教授正在北京开会,两人一拍即合,马上邀他到山东大学植物学系任教。山东大学对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和王祖农的到来非常重视,当他1950年7月到校时,立即任命他为副教授,成立了微生物学小组,为他调来1名助教,配备了1名实验员和3间教学用房。他开设微生物学和植物技术学两门课程,同时指导4名应届毕业生,写作微生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这批同学毕业,成为我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从山东大学走上了社会。1951年9月王祖农升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山东大学动植物两系合并为生物系,并且首先在国内设置了第一家微生物学专门化。此后,王祖农就一直留在山东大学,从事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微生物学专门化扩大为微生物学专业,王祖农除主持主要专业的工作外,同时还担任生物系的系主任。1962年兼任科研处长,1963年山东大学成立微生物研究所,他又被任命为所长(1981年改属教育部)。1977年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委,1980~1984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他还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生物学版)编委,生物学教材编委会委员兼微生物学组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等职。他工作勤奋,学风严谨,成绩显著,受到校内外领导和同行们的广泛尊重。
  在微生物学界,王祖农有很高的声望,先后担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兼普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微生物学报”编委、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1978~1983年,任第二届山东省科协副主席。1981年国家建立学位制,他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他还热心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1953年在青岛加入九三学社,曾担任九三学社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第一届、第二届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1959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等职。
  作为一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王祖农的主要功绩还是在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微生物和自养细菌等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他为祖国微生物学的教育普及和学科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自生需氧固氮菌研究方面多有建树
  关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机理,曾有过化学和生物两派的长期争论。1949年,王祖农撰写出题为《自生需氧固氮菌(Azotobacter)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的博士论文,1950年先后刊登在法国科学院院报(C.R.Acad.Sci.)和法国农业学报(Ann.Agron.)上。他首次使用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用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自生需氧固氧菌及其代谢产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土壤腐殖质的生物学形成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成果在论述该菌生理学的论文中常被引用。1948~1950年,在巴斯德研究所学报(Ann.Inst.Pasteur)上,他先后发表了多篇自生需氧固氮菌等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论文,采用当时新的细胞核染色方法,观察到了细菌生长过程中细胞核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丰富了固氮菌等菌细胞学的内容。随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固氮菌测定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新方法。论文发表在1951年荷兰的《植物与土壤》(PlantandSoil)杂志上。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当时精密仪器缺乏的条件下,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回国以后,他在简陋条件下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对自生需氧固氮菌的耐酸性研究中,首次证明了我国酸性土壤中也有自生需氧固氮菌的存在,为我国酸性土壤改良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同时,他还证明该菌色素的产生与碳源有密切关系,对著名原苏联学者克拉西里尼柯夫用以作为定种标准之一的论点提出了疑问,得到了不少有关学者的支持,从而对固氮菌分类方法做了更正。
  
开创中国的自养细菌研究
  自养细菌研究过去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空白点。自养菌具有许多异养菌所没有的特点,大有开发利用的潜力。1955年,基于对自养细菌在理论和应用上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王祖农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自养微生物的专著——《硫磺细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随后又在同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俄文的《铁细菌》一书。为我国自养细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他先后开展了自养细菌的保藏、扩大培养和生理分析等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下,排除干扰,主持了“利用氧化硫硫杆菌提高磷矿粉的速效性”的研究,开发出了利用氧化硫硫杆菌在不灭菌条件下,将少量硫磺和磷矿粉混合后,培养制成高质量磷肥的新技术。使用这种技术可大大提高低品位磷矿粉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在北方缺磷地区(如山西省)施用这种磷肥,增产效果明显。这一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他又多次在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并组织了全国首届化能自养菌专题讨论会(1987,济南),推动了全国自养菌研究的开展。
  近年来,在他指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已将自养菌研究工作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对极端嗜酸性硫杆菌的基因载体构建和转移做了系统研究,首次在专性自养极端嗜酸性硫杆菌中建立了一个基因转移系统。论文在国外《应用和环境微生物学》(Appl.Environ.Microbiol.)等刊物上发表。199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已在国内外发表了自养菌方面的研究论文10余篇,培养了多名这方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自养菌研究的主要中心,在国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纤维素微生物学研究成果丰硕
  在开展自养细菌研究的同时,王祖农敏感地注意到了另一个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都很重大的研究课题——纤维素微生物降解研究,并立即着手开展工作。纤维素类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性资源,但一直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甚至有时还造成污染。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将其转化为饲料、燃料和化工原料,缓解人类面临的食物不足、环境污染和开辟新能源等急迫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率先提出了一种纤维素细菌的分离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为国内外研究者沿用,是这方面的先驱性研究。1963年,他又提出了系统进行纤维素酶研究的计划。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准备在事业上大干一场的王祖农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送往酒精厂劳动。尽管身心受到摧残,但他坚信冬天终会过去,科学的春天还会来临。所以仍冒着风险,不断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准备工作。1969年11月被工宣队作为特例,派去无锡参加全国纤维素酶协作会议,介绍纤维素细菌方面的研究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祖农被恢复领导职务。他立即着手组织了专门的纤维素微生物学研究室,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并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一直进行坚韧不拔的艰苦努力。其间,曾有不少国内从事同类研究的单位,纷纷因课题的难度较大而转向其他研究。但王祖农一贯主张“研究方向不要轻易改变,观点不要轻易更动”,使这项研究在山东大学一直坚持下来,并逐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山东大学微生物所的纤维素微生物学研究,已拥有一支人力比较集中、年龄结构比较配套的专门队伍,成为国内这方面研究的骨干力量。研究工作也从原来只能进行经典的微生物形态、生理和分类研究,发展到可以在酶生物化学、酶分子化学修饰、生长动力学、生物工程学等现代生命科学领域内开展工作。已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青霉纤维素酶系研究”和“纤维素酶作用机制和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两项理论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教委(1986)和山东省(1991)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亲自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用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组织全国多家研究单位合作攻关,其中的纤维素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选育到了多株产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产菌株;开发出了用造纸废液渣生产纤维素酶,用蒸气爆碎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饲料酵母,直接发酵纤维废物生产蛋白质增富饲料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此外,在纤维素酶用于提高烟草品质,复合酶用作饲料添加剂,碱性纤维素酶用于洗涤剂等技术开发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成果已开始向外技术转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发展微生物学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自1950年王祖农单枪匹马在山东大学创建了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微生物学专门化,1951年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微生物学大学本科毕业生以来,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山东大学的微生物学科在全国教委直属高校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领先或惟一: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成为国内首批微生物学专业之一;1963年建立了微生物研究所;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授予权单位中惟一的委属微生物学博士点;1984年成立了高校中的第一个微生物学系,除原微生物学专业外,又新设了微生物工程学专业;1988年被选为重点学科;1989年又获准筹建发酵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1991年开始着手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在,一幢8000多平方米的壮观的微生物学大楼已耸立在秀丽的山东大学校园里。数百名学生和研究生,100多名教工在楼里繁忙地学习和工作,成为全国高校中实力最强的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40余年来,在王祖农的直接参与或组织领导下,已为国家培养本科生近千人,硕士数十人,并有6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金科、陈琦、法幼华等已分别成为各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几十年来,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微生物学工作者,他们工作在‘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战斗在祖国各地,您辛勤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天下。”这是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数十位科学工作者,在1986年教师节之际送给他们敬爱的老师王祖农的70寿辰贺词,也同样表达了全体受到他精心培育的学生们的心声。
  王祖农为人诚恳,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却毫无架子,与学生们关系非常融洽。他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常常用自己在新旧社会和国内外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1980年和1981年他先后送自己培养的2名研究生出国深造。他们都不忘导师的教诲,按期完成学业回到祖国,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外汇为实验室买回急需的仪器、书籍和药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在干中学,亲自带领几名研究生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微生物学词典》,既为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编写能力。学生们在研究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他总是多方奔走,想法帮他们解决。有位博士生需做等电聚焦电泳实验,当时所内条件不够,他就四处联系,终于使该实验在徐州医学院圆满完成。有一次,实验室水管冻坏了,一时没能修起来。他不顾年事已高,三顾维修组,请来工人师傅,及时修好了水管,保证了学生们工作的顺利进行。此事虽小,却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于学生们的健康和生活,他也十分关心。凡是同学有运动比赛,他都挤时间出场助威,鼓励大家多参加体育活动。他支持学生和教工的各种业余爱好,一度还亲自担任了山东大学桥牌协会会长,并曾以校工会副主席身份,组织全校会员外出游览,既有益身心,又增强了团结。
  王祖农不仅注意本校微生物专业的成长壮大,还十分关心这门学科在全国的发展。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十几所兄弟院校代培师资,合作编写全国高校微生物学通用教材。他长期担任教育部教材编委会生物学编委兼微生物学组长、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全国微生物学教材建设、研究生教育安排及学科发展规划等付出了大量心血。改革开放后,他又受教育部委派,于1979年和1981年两次作为团长组团访问法国和意大利,为加强我国同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安排派遣留学生和开展合作研究,进行了考察访问,促进了对外交流。
  现在王祖农虽年事已高,仍担负着一些领导工作,但他仍精力充沛,继续在为我国的微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奔波着。
作者:曲音波

简历
1916年9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37~1941年 在浙江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1~1945年 任中国蚕桑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46~1950年 在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进修、巴黎大学博士研究生,194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50年 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见习研究员。
1950~ 任山东大学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科研处长、副校长。

主要论著
1 Wang T L. Contribution à l' etude du r ôle des Azotobacter dans la formation de l'humus du sol. Ann Agron Paris,1950: 316—332.
2 Pochon J,Wang T L.Formation des substanees humiques par les Azotobacter à partir des noyaux benzeniques. Comp Rend Acad Sci,1950,t230: 151—152.
3 王祖农. 单生需氧固氮菌利用安息香酸的代谢产物.植物学报,1952,1 (2): 137—156.
4 王祖农. 土壤微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5.
5 王祖农. 硫磺细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5.
6 王祖农. 铁细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7 王祖农,杨颐康等. 山东城阳地区盐土地带需氧性分解纤维素细菌的研究. 植物学报,1957,6 (3): 217—234.
8 王祖农,陈学旺. The acid Tolerance of Azotobacter. Scientia Sinica,1957,6 (5): 881—887.
9 曲音波,高培基,王祖农. 斜卧青霉纤维素酶系的酶学研究. 微生物学报, 1988,28 (2): 121—130.
10 高培基,曲音波,王祖农. 纤维素酶解过程的分析和测定. 生物工程学报, 1988,4 (4):321—326.
11 Ma D,Gao P,Wang Z.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cellulase formation by 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Enzyme Microb Technol,1990,12 (18):631—635.
12 王祖农主编. 微生物学词典.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13 高培基,曲音波,王祖农. 绿色木霉的内切葡聚糖酶在纤维素水解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1922,2 (3),253—259.
14 Jin S,Yan W,Wang Z.Transfer of IncP plasmide to extremely acidophilic Thiobacillus thiooxidaus.Appl Envn Microbiol,1992,58 (1): 429—430.
15 金松谟,颜望明,王祖农. 氧化硫硫杆菌接合转移系统的建立. 生物工程学报,1993,9 (1): 87—89.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朱弘复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生物学卷 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2001.第394-4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