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欢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家欢(1923—1995)
教授。浙江湖州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士木工程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返回祖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任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水利科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参与解决了上海宝山钢铁厂、扬子石化公司乙烯工程的软土地基问题。
长期从事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全国重点学科的创建者和带头人,他在软土流变理论、动力固结理论、土坝震后永久变形和土工数值分析等方面在国内作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编委。主编有《土力学》、《土力学试验》、《土工原理与计算》等著作。

1952年国家决定在南京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相关系科组成。当时钱家欢在浙江大学任教,家就在美丽的西湖边。接到调任华水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国家需要,没有向领导提任何条件,于当年9月下旬与夫人王章琳带着两岁的大女儿和不到一岁的二女儿从钱塘江畔来到扬子江边,从此在南京扎下了根,一直在河海工作到离休和退休。
钱家欢到了南京才知道,学校还没有建,当时主要借用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校舍办公、上课和住宿,钱家欢也被临时安排在四牌楼和大行宫之间的板桥新村,就是现在的“南京1912”所在地。后来为了使从上海、杭州等地迁来的教师安心任教,学校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在学校附近买下了一批被人民政府没收的旧政府官员的房产,分配给外地来宁的教师居住。这样钱家欢又从板桥新村搬到匡芦新村,搬家后又到政府仓库里选购了几件从旧政府官员家中没收的旧家具,才算把家安定下来。二是根据文化水平和专长安排教师家属担任学校相关部门的职员,这样既可解决建校之初管理人员奇缺的问题,又打消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于是王章琳被安排在教务科,后来又先后到河川系、农水系、建工系担任教学秘书,干了一辈子教学管理工作。
华东水利学院建院之初,钱家欢与严恺、黄文熙、张书农、许永嘉5位专家组成教学计划研究组,负责制订全校教学计划,与黄文熙教授(1956年调入清华大学)一起组建了土壤力学教研组,出版了在浙大时就开始编著的国内最早的土力学理论教材《土壤力学》和实验教材《土壤力学试验》,翻译了美国土力学泰斗派克教授的《基础工程规划及设计》。这一期间,为便于与苏联援建专家的沟通交流和进一步丰富教材,钱家欢自修了俄文,翻译了苏联专家雅罗波尔斯基的《地基与基础》、西姆武利迪的《连续弹性地基上梁的计算》、杰尼索夫的《工程地质学》等专著。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钱家欢先后受聘或当选为校科研处首任处长、土力学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钱家欢在软土流变理论、土工数值分析等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多项达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50年代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差分法解流网及弹性地基板”比英国Allen教授发表的类似方法早3年;60年代发表并推广的Lee法为解决流变土体的固结问题提出了创新方法,比澳大利亚Booker教授的研究早了10年,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钱家欢法”,并被同济大学主编的《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清华大学主编的《土的工程性质》收录。1963年,钱家欢被评选为中央管理的著名科学家与技术专家。
十年浩劫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已过知命之年的钱家欢重新焕发了青春,加倍努力工作,在全国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和引进项目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当时有“中国第一高楼”之誉的南京金陵饭店建设工程以及天津塘沽新港、秦山核电站、淮河河堤加固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工程现场都留下了钱家欢的身影。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钱家欢就侧重研究水库大坝及建筑基础的抗震问题,在地基液化判断、土石坝震后永久变形和动力固结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攻克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土石坝震后变形等技术难题。1981年,钱家欢为学术带头人的岩土工程专业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5个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之一,钱家欢与严恺、徐芝纶、刘光文、张书农、顾兆勋、叶秉如共7位教授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988年,岩土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成为当时全国两个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学校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1991年,钱家欢成为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这期间,钱家欢先后加入了九三学社和中国共产党,当选为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岩土工程与地质分委员会主席、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高等水利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土力学组组长、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和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钱家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其中“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研究生教材《土工原理与计算》、本科生教材《土力学》分别获水利电力部和水利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成为所在国家及许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钱家欢的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外教育界、岩土工程学界和工程界的一致公认,他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曾国熙教授指导的全国第一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生龚晓南(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徐芝纶院士指导的河海大学第一位博士生王林生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或特邀报告人,多次应邀赴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并被授予“汉诺威大学交换教授”和“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称号;1994年作为唯一中国专家入选国际土力学学会组建的海岸岩土工程委员会并被确定为核心组成员。
钱家欢去世后,河海大学为纪念钱家欢在岩土工程学科以及学校建设中作出的贡献,先后于1997年和1999年设立了“钱家欢岩土工程奖学金”和“钱家欢岩土工程讲座”,2013年又设立了“钱家欢教育基金”并举办了纪念钱家欢先生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