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佐唐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佐唐
因少孤家贫,未能正常上学,半工半读,于1944年才在原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毕业。期间亲受徐声越夏承焘孙养癯任铭善诸大师的授业熏陶,幼年又曾上过数年私塾,熟读部分经、史、旧诗词,奠下了国学的基础。
此后,在当年浙省名牌学校省立锦堂师范、东阳师范、东阳中学、金华一中、金华师范任教,深得所有学校领导器重和学生的爱戴。一直兼任教研组长,被誉为名师。
自述
1957年,我在金华师范任教时,校内的职务是授二班语文,兼一班的班主任,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校外的兼职是金华专区中学教师进修班中国文学讲师、金华县小学教师进修班上大课辅导,金华《北山》刊物总编。一个人干二、三个人的工作量。
正当我满腔热忱,大显身手,一心想更好地奉献于教育事业时,“反右”的歪风突然刮到我头上。从此,我身陷“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冬窟中,整整二十年。
我只能面对现实,用从未拿过农具的手,奋力干农活,以争取工分填饱肚子。好在善良的乡亲们,全都认为我从小失去父母,靠自己勤奋成材,未干过坏事,是一个正直的读书人。于是千方百计尽力之所及照顾我的劳动和生活。“四清运动”时,干部和社会积极向有关上级反映请求,很快摘去了帽子,成为社员。
这二十年,除了自身活命,对社会没有任何报答,遗憾万分!
党的三中全会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迟到的春天——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但枯木逢春,新芽萌发,进而绽繁花,结硕果,成为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第一个报春喜鹊是东阳文化馆干部陈美玉。因国家开展普查全国现存善本古籍,东阳找不到一个能担此任的人,有人忆起了我,但只知我在农村劳动,不知住址。陈美玉下乡遍访,总算被她找到了。她请我出山赴城鉴别馆藏二万余册古籍中的善本。不到半年,东阳存世古籍善本,列目上报。金华侍王府负责同志闻讯后也立即派人来东阳邀请我去金华甄别珍藏善本古籍。
巧逢华东五省一市,负有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纂任务的高校,此时已完成了前期准备。资料归集等工作,即将展开释音释义工程,正在物色编纂人选。其人选条件十分苛严,非饱学之土,难担此任。我被人选参加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汉语大词典》编纂组工作,至全部完成编纂任务为止。首尾六年,幸不辱命,成为该词典的主要编纂人之一,荣获国家级奖状。
我是五十年代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老党员,继编《汉语大词典》之后,即被东阳县政协和统战部主要领导亲自登门邀请担任《东阳文史资料选辑》主编。不久,又兼任《东阳市志》特邀编辑,去整理东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珍藏的二万余册古籍。这样,年届耄昼的我,同时要干三方面的工作。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一天空闲休息,而心情兴奋愉快。深感生活充实,日子过得有意义。内心默想:要把过去浪费掉的二十年韶光赶紧弥补,能补多少,尽力而为。
一分勤奋,一分收获。我年过八十以后,获得的荣誉证书有县市级的“优秀修志工作者”证书;金华地市级和浙江省级的金华市政协国浙江省政协的“优秀政协文史工作者”证书;国家级的国家新闻出版署颁给“《汉语大词典》荣誉证书”。东阳市电视台曾多次广播我的事绩,并在“新闻广角”栏目以《识珠人》为题,分上下两集放映我事绩的录像。《东阳报》则在“黉门广场”栏目整版刊登记者专访文章《迟到的春天》;《金华日报》安排教师节前夕(1988年9月9日),在“文化专刊”栏目整版刊登记者专访文章,题为“文坛风流·丹心可鉴——记《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之一——郭佐唐”。展示金华市退休教师的典型风范。所有这些,都是“春天”带给的温暖、生机、和力量促成的。是解放知识生产力的结晶。
长寿是手段,事业是目的。我希望自己的“春天”能延得更长一些,可以在抢救文化遗产方面多做一点工作。在十多年前整理东阳文管会珍藏的二万余册古籍的过程中,萌发了拟编《东阳丛书》,以抢救东阳先贤遗下的学术瑰宝的心愿。现下已得到市领导及有关各方的支持,组织编纂班子。落实经费,开始启动。预定三年编成。
作为倡议者的我,虚龄八十九岁。听力不好,但未全聋。视力不济,没有全瞎。趁此有再服务社会的良机,我会和往年一样,尽心尽力去干。担忧自己的脑子还有几年好使却不知道,所以我对没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应酬概不参加,很注意日常起居饮食,不让生病来耽误时间。并住进“敬老院”里,排除一切生活杂务的干扰,每天量力而行,不使疲劳过度。为《东阳丛书·提要》编写数小时,盼望能顺利完成这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