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贻权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贻权(1923— )
  谢贻权,工程力学教育家。创办了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在力学特别是计算力学教学和教学组织上作出了贡献。

  谢贻权,1923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是上海市电报局职员,长年在外工作。他从小跟随母亲居住在苏州,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然而,他的求学时期正是日本侵略军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年代,困苦和动乱打破了以往安宁的家庭生活。1929年,他进入苏州泮环小学和树德初级中学学习。八一三事变前不久,他全家迁居上海,遂进入上海民智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1938年,考入江苏省省立苏州中学沪校学习。该校有一大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的讲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并且常常结合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思想。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敬佩,使他萌发了要向老师学习,将来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走“教育救国”道路的思想。1939年上海沦陷,父亲调往重庆工作,母亲亦回苏州老家,他孑身留沪继续学习。1941年,他考入之江大学沪校。第二年“珍珠港”事变后,因经济来源发生困难,难以继续学习,只得辍学回苏州参加工作,同时在业余之时种些蔬菜补贴家用,勉强维持一家生活。
  1946年,他重回之江大学沪校申请复学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上课。由于停学期间他坚持自学,因此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的注目。他以三年半的时间修完了毕业所需的学分,被批准提前于1948年毕业,并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由之江大学聘任为土木系助教。这个工作非常符合他实现“教育救国”的夙愿,因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当时在教会大学中都采用外国教材,教师大多用英语讲课,谢贻权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这是殖民地色彩的表现。1949年春,系里第一次安排他讲授工程力学课时,他毅然选用中文教本和用中文讲课,而把外文教本作为参考书。他讲课内容充实、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普遍称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当时向苏联学习的号召,谢贻权以极大的热情与外文系的学生一起学习俄文。1952年春院系调整后,谢贻权调到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作,当时,学校组织全校突击学习俄语,他被指定为土木系的辅导教师之一。紧接着学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成立了教研室,他被分派到力学教研室工作。1955年,力学教研室分成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教研室。他被任命为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当时该室大多是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他注意做好同志间的团结工作,把教研室建成一个同心协力的团结集体。他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在出色地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教研室同志一起,分别编写了大学和中小学时用的《理论力学》讲义,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还翻译了一些苏联教学用书。通过教学法活动,他积累了许多教学资料,对提高教研室的教学水平起了积极作用。
  1956年,谢贻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浙江大学较早入党的6个中老年教师之一,浙江日报曾作了报道,在省里引起了较大反响。1958年,他受命筹建力学专业。这是国内首批在工科院校中创办的力学专业,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工作难度甚大。他团结教研组成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为专业建立了稳固的基础。1978年,当高校恢复招生时,他又受命筹建力学系,努力把力学系的教学提到更高的层次。他与系主任王仁东等一起,于1981年先后建立了一个固体力学博士点和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5个硕士点。在有关人员的努力下,又在实验室和计算机室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从而为实验力学和计算力学的教学、科研创造了物质条件。
  谢贻权十分重视科学研究,曾先后在光测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加权残值法、复合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970年后,他着重于计算力学方面的研究。
  谢贻权还以很大的热情参加社会工作。他曾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等许多职务。
  40多年来,谢贻权为我国的教学和科学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为创办工程力学专业竭力尽智
  在50年代中期,我国的工农业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对教育战线提出了培养更多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了高教事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浙江大学在全国工科大学中首先开始重新建立理科专业。谢贻权受命筹建的力学专业是其中的第一批。由于当时的浙江大学是一所纯工科学校,原来的理科主要师资在院系调整中都已调离,因此提供给谢贻权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曾从事工程力学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教学经验不多的年轻人。加上当时在国内还只有北京大学设有力学专业,不完全适合工科院校工程力学模式。当时在工科院校创办一个力学新专业,困难是很多的。谢贻权知道,要办好一个专业,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学风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因此他根据苏联有关院校和北京大学的教学计划,结合工科的特点,初步拟定了一个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按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和实验室人员,采取分兵把口的方式,把任务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争取在第二届学生毕业时过好教学关。课堂教学缺乏合适的教材,就边学、边教、边编写。实验室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设计加工制造。他自己带头承担了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的教学任务。在他的带动下,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围绕自己承担的任务,努力学习钻研,边学边干,在全组内形成了努力学习、积极奉献的良好风气。1964年,当第二届学生毕业时,教研室已培养出一批熟悉业务、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编出一套完整的讲义和教学文件,建立起初具规模、能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的实验设备,较好地实现了过好教学关的要求。同时,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力学专业的学生个个勤奋学习,毕业生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许多人现在已成为各自岗位的重要业务骨干。
  在基本过了教学关后,谢贻权又引导教研组把注意力转向如何把专业办出特色,以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他有一种明确的办学思想,即工程力学专业必须是理工结合的。它既不同于数理化等理科专业,也不同于工程技术专业,应该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广泛而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同时,应该具备某一方面的基本工程知识,树立起工程意识和工程概念,与工程技术人员有共同的语言,从而能深入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考虑到机械工程与力学关系密切,他提出以机械作为工程力学专业的结合点。尽管几十年来各方面情况不断有所变化,但这一思想至今仍是教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谢贻权还明确地认识到:要使专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每个人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逐步加强科研实践。1964年,在他领导制定的教研组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每位教师都应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副博士、博士的水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可惜由于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规划未能付诸实践。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否定力学专业,提出“要彻底砸烂力学专业”的口号,力学专业面临着解体的局面。谢贻权和教研组的部分同事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作为应用基础学科的工程力学,不仅在许多工程技术中得到直接的应用,而且还能为工程学科提供有用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促进后者的发展,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目前在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不应该采取简单否定和“砸烂”的办法,而应该努力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谢贻权亲自带头下工厂、进实验室,承担实际科研任务,继续探索力学与工程更好结合的办法。70年代初,当有限元方法开始传入我国时,他意识到近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力学理论的结合,将赋予力学新的生命力。他亲自带领部分教师接受工程研究课题,到上海与兄弟院校进行科研合作,翻译编写有限元文献教材,向科技工程界推广普及有限元知识,为专业开创计算力学的新科研方向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正是由于他长期坚持理工结合的力学专业办学方向,并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而不断调整、丰富新的教学内容,使得专业在1977年恢复招生后能迅速走上正轨,并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从谢贻权创办力学专业30余年来,累计已为国家培养大学本科生708人,硕士研究生129人,博士研究生1人,使浙江大学的工程力学专业成为国内历史最长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
  谢贻权长期担任较多的党政工作,但始终坚持不离开教学第一线,而且在数学中注意管教、管学,努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求是务实的学风。虽然他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对教学工作总是一丝不苟,认真准备,获得了出色的课堂教学效果。他还致力于教材建设,由他独自或为主组织著译的教材共有6本,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教材。谢贻权以自己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计算力学工作的早期开拓者
  “文化大革命”无论对我国的文教事业或是科技事业来说,都是一场浩劫。浙江大学当然也在劫难免。就在逆境下,谢贻权仍带领一些中青年教师,探索力学专业的新的生长点。他看准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必然会给力学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注意到“弹性力学有限元法”,认识到这将是力学与工程结合的一条途径。1973年后,他和大家一起克服了种种阻力,走向社会、走向工厂,去承接有限元方面的研究课题,并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组织中青年教师学习;同时,他又自己编写讲义、办短训班,向工程单位进行普及推广。他还组织教师翻译了当时国外发表的关于有限元方面的文章,编成《平板分析中的有限单元体法》一书,由浙江大学《新技术译丛》出版。他的一系列工作对我国计算力学的早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时系里有的同志认为“搞计算力学不是力学专业的主要方向,不能投入太多的力量”,但是他毫不犹豫地坚持了自己认准的方向。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同时,也使一些中青年教师得以成长。1978年招收研究生,浙江大学的计算力学成为第一批硕士授予点,更使计算力学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谢贻权等的悉心指导下,硕士研究生们迅速地成长起来。在此期间,谢贻权等还校译了有限元方面的书籍,进一步向工程界介绍有限元技术。同时,在多年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他主编出版了《弹性和塑性力学的有限元法》的教材。该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各高校和工程技术界的欢迎,至今已印刷了7次,总发行量达26000余册。如今谢贻权虽已退休,但他所领导和从事的计算力学科研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学生继他之后,在计算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而他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继续关心着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力学专业和计算力学方向,并为它的发展出谋献策,尽心尽力。
作者:林钟祥,吴淇泰

简历
1923年10月3日 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1—1943年 之江大学 (沪校) 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3—1946年 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其苏州分行等单位从事财务工作。
1946—1948年 之江大学(沪校)土木工程系学习,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48—1952年 任之江大学土木系助教。
1952—1978年 任浙江大学土木系助教、讲师;兼任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
1978—1981年 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兼力学系副主任。
1981年— 任浙江大学教授,兼任力学系系主任 (至1984年)。

主 要 论 著
1 谢贻权译. 纵向弯曲与扭转.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2 谢贻权等. 有限单元法在挖掘机回转平台计算的应用(上、下). 工程机械,1976,(5): 19—28,(6): 11—16.
3 谢贻权等. 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单元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4 谢贻权等. 用最小二乘边界配点法解各向异性薄板弯曲问题。浙江大学学报,1985 (增刊): 56—62.
5 谢贻权等. 开孔薄板的弯曲问题. 上海力学,1985,6 (3): 8—15.
6 谢贻权等. 解轴对称问题的加权残数法. 固体力学学报,1986 (2):158—162.
7 谢贻权等. 最佳格点集在最小二乘法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学报,1988,22 (3): 33—34.
8 谢贻权等. 弹性力学.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9 谢贻权等. 最小二乘加权残值方法的递进算法. 第三届全国加权残值法会议论文集,1989: 366—374.
10 谢贻权等. 基于一种新的层合板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复合材料学报,1990,7 (2): 99—109.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钱令希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力学卷 一.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第554-5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