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家住城内。父林庆墀,廪生,以教书为业。 林启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 后,授编修,督陕西学政。在任上,注重学风,教导生员“勿染烟癖(鸦片)”、“勿包揽词 讼”。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曾应诏建言4点:(一)简文法以核实 政;(二)汰冗员以清仕途;(三)崇风尚以挽士风;(四)开利源以培民命。但未被朝廷采 纳。
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慈禧太后仍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林启愤然上疏:“请罢颐 和园之役,以苏民困。”不久,外放任浙江衢州知府,任职不到两年,劝民种桑养蚕,整顿 谷仓,以备荒年;惩办劣绅,为民昭雪冤案;整顿充实正谊书院,创办义塾。这些措施,受 到民众欢迎。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林启任杭州知府,整顿旧习陋规,勒石禁止送红包、收水门 私税,鼓励民众告发不法官吏和衙役,惩办包揽讼事的文人,对侨居杭州外国人的不正当要 求予以抵制。经过整顿,风气大为改观。
林启在杭州任上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院”和“蚕学馆”3所新式学校,传播新知 识,发展农桑事业。求是书院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校址在蒲场巷。此地 原为普慈寺,因寺僧不守清规,影响极坏。林启驱逐僧众,将寺宇改为书院。这一举动得到 巡抚廖寿丰的支持,并委其为总办(校长)。林启拟订章程,延聘师资,第一期从举贡生监 中选取30名入学,聘请美国人王令赓(华名)任总教习(教务长),讲授英语、数学、物 理、化学等课程,林启亲自授课、阅卷。学校初办时,经费十分困难,林启裁撤其他旧式书 院的“膏火费”予以补助。第二年,又选拔何燮侯等4名高材生赴日本留学。由于求是书院 办学有成绩,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改名浙江大学堂。
杭州古有“丝绸之府”之称,可是到光绪(1875~1908年)初年,出现“蚕窳而丝劣” 的状况。林启刚到杭州任上就呈报抚署,请求拨银36000两开办蚕学馆。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三月,在西湖金沙巷正式开办蚕学院,自己兼任总办,聘请留法学生江生金为总 教习(后改聘日本人任此职),课程设有理化、动植物、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 壤、饲养、植桑、缫丝、采种等,学制两年,入学资格要秀才出身;学馆除供给膳食外,每 月发零用钱3元,虽向省内外招生,生员还不满额。蚕学馆精选的蚕桑良种和先进饲养技 术,很快广为传播,全国各地争购蚕种桑苗,并仿效创办蚕桑学校,如福建的蚕桑局,广东 的蚕桑学堂,还有四川、南京也先后办起蚕桑专业学堂,其师资都聘自浙江蚕学馆的毕业 生。著名的杭州蚕桑学校就是由蚕学馆发展起来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林启又办养正书院,院址在大方伯(今新民路),那里原为 圆通寺,亦因僧众不守清规,被林启改为学院。“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为抑制革命思潮, 明令各省停止办学。林启改用“书塾”名义继续办。书院设有国文、经学、修身、算术、历 史、地理、物理、英文、音乐、体操等学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名杭州府中学 堂。在林启兴学精神影响下,安定学堂、宗文中学先后成立。
清廷借口防范革命党人潜伏.禁止国内新办学堂,浙江巡抚张曾易女也表赞同。林启为保 住亲自创办的3所学校,愿以全家生命来担保校中无革命党人。张曾易i为林启精神所感动, 据此奏闻,3校不但未停办,且有所发展。
林启主杭3年,兴办学校,提倡农桑,政绩显著。当时到杭州作客的林纾称赞道:“先 生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匹夫匹妇得其利,……守杭三年,政平人和。”当地百姓对林 启造福家乡之举深为感激。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1900年5月22日),林启病卒于 任内,其家属拟运柩回福州安葬。杭州人认为林启是当地父母官,要求留葬杭州。双方协商 经年而未解决,是为历史上罕见的“争柩事件”。后旅杭闽人取得家属谅解,林启灵柩安葬 于西湖孤山放鹤亭附近,并建一座“林社”。社中塑有林启遗像,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定 为社祭日,杭州各学校师生均前往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