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文彬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戚文彬(1919~2002)
戚文彬,字景康,1919年2月9日生于慈溪新浦镇。1940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因值抗日战争,当时浙江大学已迁贵州,不幸因由贵阳去遵义途中覆车受伤,在遵义卫生院疗伤数月,故延至1945年1月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母校药学系任教。抗战胜利后随校复员至杭州。1947年8月至1950年底曾在宁波浙东中学(现为第四中学)任教,与在华美医院的一名护士结婚,他的妻子先前在华美护校读书。幼女戚志红也是分析化学研究者,并与其父亲在科研领域上有一定交集。
1951年2月,又回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1952年8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至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1958年秋转入杭州大学化学系,直到1989年8月退休,并返聘至1995年8月。1978年8月和1983年3月先后晋升副、正教授。
戚文彬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7-1992年任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86.51990年连任中国民主同盟杭州大学盟委副主任兼组织委员。历任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环境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退休后仍为该会名誉理事。此外,还曾任杭州市环境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4月起任浙江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顾问迄今。1985年8月起曾任《分析化学)编辑委员会委员二届。1984年起任〈环境污染与防治》编辑委员迄今。
戚文彬一生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曾主讲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法,化学文献查阅法,以及硕士生专业课程多元络合物在分析分离中的应用。还主讲环境化学与环境分析等课。自王琎教授告老后,一直主持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1981年起,因发展需要,受命筹建并主持环境化学专业直至退休前。

戚文彬在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方向为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分析化学方面,曾主讲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法及硕士生的专业课——多元络合物在分析分离中的应用等课程。1954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托,与王教授编写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分析化学》教材,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世纪80年代初,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委托,主编大学自学丛书之一的《分析化学》教材(上册1982,下册1983),还主编分析化学工具书《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分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该书被收录于《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戚文彬在分析化学科研方面卓有建树,被公认为全国知名分析化学家及浙江省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着重研究增效试剂对显色和荧光反应的增效作用,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增效试剂的协同作用。所研究的主要有两大类:表面活性剂和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他首先创立了“胶束刚性不对称微环境”原理,编著出版了两部专著:《表面活性剂与分析化学》(中国计量出版社,上册1986年,下册1987年,并获1987年浙江省教育委员会自然科学成果荣誉奖),《新分析增效试剂》(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篇。
  由于他在分析增效试剂研究上的成就,曾应邀为1989年和1995年太平洋沿岸地区国际化学大会有关分析增效试剂的专题讨论会的共同组织者之一。他的“表面活性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和“有序介质中的分析反应的机理和应用”成果,分别获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化学工业部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环境科学方面,戚文彬作为杭州大学化学系环境化学专业的筹建人,1983年起任环境化学教研室主任,拟定了很多新分析方法,其中以表面活性剂为增效试剂,用磷硝基苯基荧光酮为显色剂湿定废水和土壤中的Cr(V1)新光度法,被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环境测定》教材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