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芳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桂芳(1912.9-2010.4)
  浙江温州市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殷实人家。父亲徐仲英,是清朝的贡生。12岁起他在旧温属联立商科学校(今温州二中前身)读初中,后到上海大厦大学附中读高中。1933年,18岁的徐桂芳同时报考了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但他把专业方向搞错了。当年浙江大学有苏步青、陈建功等数学名家掌教,强项是数学系,而交通大学的强项是土木工程系。可徐桂芳填报的却是浙大土木工程系和交大数学系。结果他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了。上哪所学校呢?徐桂芳向一位在交大读书的老乡讨教,老乡告诉他,交大的毕业生就业没有后顾之忧,毕业后自己能找到理想的岗位固然好,自己找不到,也可由铁路部分配到各路局。于是徐桂芳选择了交大数学系。
  由于数学系并非交大的强项,一般人不愿意报考。徐桂芳系里同级的只有两个人,而那位同学不久就因故退学了,只剩下了徐桂芳一个人。他在回忆文章中说;“由于就我一个人,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上课。”
  徐桂芳交大毕业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上海、南京沦陷,国民党南京政府迁往陪都重庆,教育部和铁道部随之内迁。上海交大也迁往重庆。这时,徐桂芳等留在上海法租界的交大毕业生,连规范的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只有一张英文的毕业证书。“文革”期间,他的这张英文文凭也被烧掉了。
  徐桂芳高中毕业时就已结婚,夫人陈素云。他们先后养了七个子女。读大学时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由于家口多,生活负担重,徐桂芳交大毕业回到温州后,先是到茶山一户人家当了一个多月的家庭教师,后又与蔡孔耀、叶献文等人在温州七星殿办起了“浙南学园”,每月拿30元的工资。
  1939年,徐桂芳经人介绍到丽水的英士大学任教。为了一家生计,他还同时在处州中学(今丽水中学前身)和碧湖杭高(迁到丽水碧湖的杭州高中)两所中学兼课。1942年,日军占领丽水,英士大学迁往云和、泰顺,他又经人介绍到龙泉的浙江大学分校任教。1944年暑假,温州第三次沦陷,他只得逃难到仙岩。经人介绍,他在迁往泰顺的北洋工学院、温州师范学校、温州中学三所学校同时兼课。而这三所学校几乎是等距离三角形,都相距10公里左右。那段时间,徐先生就这么翻山越岭徒步来回往返于三地。其时,谷超豪正在温州中学就读,徐先生因此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日后谷超豪曾多次提起。
  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迁回上海,经人推荐,徐桂芳于1946年如愿以偿地回到母校任教。从此,他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教学生涯,开始了正常的高校数学教学与科研的工作。
  徐桂芳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职,他精心编写教案和教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的学生回忆时曾这样称赞他:“他在黑板上画的直线笔直,画的圆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图形立体感很强。”1953年毕业的唐齐千先生说:“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到杭州,住在浙江大学。去的时候,车厢里有徐老师,在杭州玩的时候没有见到徐老师,可回上海的火车里又看到他了,原来在杭州的三天,他泡在浙大图书馆里翻阅资料去了。”
  1956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西安和上海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徐桂芳先生在上海交大的住处是老图书馆旁的二进式洋楼,条件很不错。但他义无反顾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己的住房交给学校,在知名教授中第一批带头去了西安。
  初迁西安时,学校尚在建设中,校园里到处脚手架林立,晴天时灰尘扑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徐先生信心十足,热情满怀。他亲自主持筹建数学教研室,并积极参与数学系的建系工作。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他还分别担任一年级办公室主任和数学教研室主任的行政工作。
  1957年,在他的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工科院率先兴办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专业。
  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校友屠规彰(应用数学家)回忆说:“当时母校数学专业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无论在师资还是在资料设备等方面都显得薄弱。但在当时担任系领导的赵富鑫和徐桂芳的勉励督办下,数理系办得十分兴旺。学生们个个学习努力,教师们人人治学严谨,强调抓基本功的训练,并强调与工程方面的结合。因此历年来数学专业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颇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徐桂芳先生历任西安交大校务委员会委员、数学系主任、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名誉理事等职。他在西安交大的出色工作,对上海交大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上海交大1979年发动了一场教育改革,重新恢复建立了“应用数学系”,校领导很想请徐桂芳回来主持建系工作,但是他离不开西安交大。到了1985年他从西安交大退休后,才回到上海交大。
  退休后,徐桂芳仍心系教育事业。上海淮海路上的咖啡店里,他和交大校友每周一次聚会,聊天的话题总少不了“教育”,每每听说当年的学生有了好的发展或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总是会露出孩子般幸福的笑容。为了激励学子勇攀科学高峰,他还和上海交大的三七届校友自发成立了基金会,专门用作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