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济中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济中(1926-1998)
孙济中,农业教育家,棉花遗传育种学家。培育出华棉4号、华棉101等棉花品种;提出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技术;开展棉花抗虫育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理化调控抗枯、黄萎病遗传以及抗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些进展。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创建生物技术中心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作出了显著成绩。

孙济中,1926年10月生于安徽省怀远县。1944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农艺系,半年后转入前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8年7月毕业。先在武汉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53年院系调整时,到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任讲师。1956年10月被选派赴苏联塔什干农学院学习,获得副博士学位。1960年9月回国后继续在华中农学院致力于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分派到华中农学院黄冈分院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讲了多门课程,并努力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开展科学研究,育成了几个棉花品种。1980年11月他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科技大学生物系与杰克逊博士合作进行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共同发表了《同源三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的数量分析》。1981年底回国后,着重开展棉花抗虫育种,育成了国内第一个常规抗虫品种华棉101,有关研究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系统研究棉花远缘杂种不孕及其克服方法,育成了具亚洲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材料和多个陆地棉与野生棉种的杂种,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孙济中被任命为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当时他的科研工作正处于出成果和深入发展阶段,他虽极难舍弃自己喜爱的专业,但以集体事业为重,作出了双肩挑的决择。他把出人才、出成果、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放在首位,加强改革开放力度,狠抓学科建设,使学校工作有了长足进步,10年间上了一个新台阶。孙济中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从不搞特殊化,从不自谋私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誉。他的出色治校方针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享有较高声誉,1997年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教育奖。孙济中先后连任两届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教委员会委员,还担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棉麻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他积极促进国内外农科教的学术交流,主持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多次到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国家进行考察、访问,将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有选择地引入中国,为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培育新种
孙济中早在大学时期即深受他的老师冯泽芳先生的器重,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工作时开始显露出他的才华。他对教学认真负责,讲课有很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他在湖北省新洲县农村的黄冈分院工作,在生活十分艰苦,设备、材料、信息都十分缺乏的条件下,他带领师生勤奋钻研,先后育成了华棉2号、华棉4号、华棉7号等棉花品种,在鄂、豫、鲁等省种植,其中华棉4号是当时湖北省各国营农场的主栽品种。他还探讨同一杂交组合姊妹株杂交的遗传效应,验证了姊妹株(系)杂交是打破连锁遗传的有效方法,并将这一经验介绍给全国棉花遗传育种工作者应用。艰苦的岁月培养了他的素质,使他善于从农民、农村和社会中汲取营养,为他后来任职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时正确制订治校方针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孙济中开展了棉花远缘杂交研究,在宿根法恢复杂种育性、染色体加倍技术、应用激素提高成铃率、花粉育性鉴定、杂种染色体行为、幼胚培养克服杂种不育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对陆地棉与比克氏棉杂种一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用花粉剥离扫描电镜法观察了分属8个染色体组的16个棉种的花粉形态与结构,进一步证明棉属的单元发生学说,提出克劳茨基棉和戴维逊氏棉不属于同一棉种的孢粉学依据。他首次发现棉花远缘杂种根尖染色体分裂有类似减数分裂的现象,证明了棉花叶片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与染色体倍性有高度相关性,并被人引用到甜菜、三叶草和苜蓿中。这些工作在当时均属国内领先水平。他发表论文强调扩大种质来源对棉花育种的重要性,并通过远缘杂交育成了高抗红铃虫、纤维品质特优的新种质材料,为多个育种单位引用。他还从陆地棉品种×陆地棉半野生类型的后代中选育出一些产量和品质都好的新种质。20多年来他发表有关棉花远缘杂交的论文20余篇。
抗虫育种
1981年孙济中在美国进修期间看到美国已在棉花抗虫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回国后立即开展这项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常规棉花抗虫新品种华棉101,该品种1992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累计推广80万亩以上。1995年该品种被国家科委列入控制棉铃虫为害的应急计划项目。在棉花抗红铃虫育种中,孙济中从抗源筛选开始摸索出一套抗性鉴定及分级方法,发现虫籽率的鉴定比美国沿用的青铃解剖法更准确可靠。他在研究形态抗虫性如无蜜腺、鸡脚叶、多毛、窄卷苞叶、厚铃壳等的同时,开展了生理生化抗虫机制的研究,证明棉酚、单宁等有机成分与抗虫性有关。他采用多个遗传交配设计和近等基因系研究了棉花抗红铃虫的遗传效应,弄清了抗虫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将远缘杂交后代纳入抗虫遗传与育种研究中,促进了抗虫育种工作的发展。
抗病研究
80年代,孙济中带领他的课题组从棉花组织培养入手,及时开展了棉花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获得棉花体细胞再生植株的技术体系,包括与体细胞胚胎发生有关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并从10多个棉花品种中获得了再生植株;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结合诱变技术,离体筛选获得了一批抗枯、黄萎病的细胞系,并从细胞系再生植株后代分离筛选出一个高抗枯萎病的株系,其枯萎病指数为0,衣分达42%。他研究抗病细胞系的抗病机制时发现抗病性与抗病材料受病菌侵染前后短时间内某些代谢产物的变化有关,而与材料本身该物质含量的高低无关。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第三个从棉花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从胚胎学及细胞学方面证明了花药培养的愈伤组织来源于药壁细胞而不是小孢子,愈伤染色体多表现为双倍体。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

个人简历
1926年10月15日 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
1944-1945年 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45-1948年 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48-1952年 在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教。
1952-1953年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育种馆进修。
1953-1955年 任华中农学院农学系讲师。
1955-1956年 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
1956-1960年 在苏联塔什干农学院学习等。
1984-1995年 在华中农业大学任校长。1985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1998年逝世。

主要论著
1 孙济中.《通过远缘杂交扩大棉花育种种质来源》.棉花,1978(3):1~4
2 孙济中.《关于棉花育种的几个问题》.中国棉花学会成立大会及学术报告会论文选编,1979,44~46
3 孙济中等.《亚洲棉同源四倍体与陆地棉杂交及回交后代育性遗传的研究》.遗传学报,1981(2):44~46
4 孙济中等.《中棉×比克氏棉种间杂种一代的形态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5(5)
5 孙济中.《陆地棉族系(races)—棉花育种的重要种质来源》.见:中国棉花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4,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