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鳌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洪鳌(1928— )
  吴洪鳌,军事系统工程专家。长期从事武器系统分析、试验鉴定与作战使用等研究工作,是我国军事系统工程学科早期开拓者之一。首次开展了我军的作战模拟研究,为我国军事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洪鳌,1928年3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徐舍区堰头镇南玗村。自幼丧父,1942年考入因抗日战争迁至家乡附近的苏州中学高中。受中学数学教师的影响开始喜爱数学。1944年夏读完高中二年级,为逃离日本侵略军对家乡的侵占,赴内地上学,考入位于浙江南部山区龙泉县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数学系。抗日战争胜利后,龙泉分校数学系迁至杭州,并入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大学四年级期间参加了由陈建功教授主持的数学分析讨论班,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得到了初步的锻炼。1948年夏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时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在导师陈建功教授的指导下,钻研数学分析的有关著作与文献,为日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学与研究生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日益衰亡,受同班同学谷超豪的影响,积极参加了由杭州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爱国进步学生运动。杭州解放后不久,1949年4月底,由浙江大学学生联合会推荐到浙江省干部学校参加政治学习。1949年8月分配到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参军后的第一课是思想改造,树立终身为国防教育事业服务的决心。在军委工程学校担任数学教学组组长期间,为了培养数学骨干队伍,解决人才急需不足问题,提出了择优挑选少数学员组成“数学班”的建议,用1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培训有关概率论、群论、初等数论等基础知识。该建议得到了领导机关的支持,该“数学班”中的绝大多数学员后来都成为各业务部门的科研与教学骨干。
  我国军事运筹学的教学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于一些部队院校开展的武器系统火力运用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4年吴洪鳌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负责组建的炮兵射击与公算(概率)原理教研室,是全军较早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吴洪鳌组织翻译了一批苏联的有关教材与条令,在军内起到了先行作用。他在担任教学的同时还负责组织学员进行靶场射击的教学实习,并在1957年夏组织的全军各类高射炮兵武器对多种空中目标的实弹射击中受到了领导机关的表彰。1958年他围绕炮兵工程系的科研任务,提出了运用雷达测量数据外推迫击炮位置的计算方案以及空军某型武器火控系统的精度分析方法,开始了国防科研工作。1960年调往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负责组建该校的数学教研室。1963年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参加了由钱学森倡议组建并由卢庆骏领导的“试验学”专家组。1965年3月,经由周总理亲自主持的第十三次中央专委会议批准,吴洪鳌从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转业到原第七机械工业部705研究所,专门从事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从部队院校转业到地方国防科研部门,是他科研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在担任705所测量系统研究室主任期间,他深入研制单位的实验室和工厂、靶场,虚心地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共同参加试验测量数据的分析,航天测量设计的精度鉴定,论证了新一代测量系统的精度要求,并运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区分各类误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误差模型并提出改进措施,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水下弹道各种干扰因素对出水姿态的影响等关键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精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一直坚持工作,先后参加了七机部多个型号中的科研项目,包括地对舰导弹的预测命中点精度分析等。1972—1974年,他负责我国中近程导弹武器系统定型战术技术指标的鉴定工作1974年12月协助领导机关召开了“统计数学在国防尖端技术中的应用”(780会议),推动了洲际导弹的精度分析工作。1976年8月,他协助二炮领导机关召开了“战略核武器火力运用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了“战略武器射击效果分析与计算”的主题报告,为推动我国的核火力运用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12月他担任全军反坦克系统工程试点组组长,首次在全军组织了反坦克作战模拟研究。1982年经总部首长批准再次参军,由航天工业部708所副所长改任炮兵第一研究所任副所长,后陆续担任炮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及研究员等职,主管陆军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论证工作,1995年12月离休,并继续从事有关军事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
  吴洪鳌除担任上述职务外,还担任过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军事系统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应用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届计算技术顾问以及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等职
  
为导弹武器系统精度分析作出重大贡献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吴洪鳌先后在原七机部705所和708所开展导弹测量系统精度分析,中近程导弹定型鉴定及洲际导弹精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由于导弹武器系统技术复杂,价格昂贵,试验经费耗费巨大,如果按国外导弹武器系统定型试验的方法,其费用将远远超过我国的经费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洲际导弹的全程试验落点不在国内,只能依靠国内进行的特殊轨道(包含卫星轨道)飞行试验时的测量信息来估算全程落点偏差,因此进一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吴洪鳌在外弹道测量系统的精度分析中,首次采用了统计随机过程中的变量差分法,用以估算测角精度,并在消除截断误差方面改进了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中近程导弹测量数据的处理精度。在战斗部再入大气层时的振动参数的测量中,他根据头部在再入环境中存在低频摆动的现象,采用过程统计中的自回归分析方法加以拟合,并对残差进行频谱分析,从而准确地提供了战斗部振动参数,这些成果为后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中近程导弹武器系统定型工作中,吴洪鳌负责精度与射程等一系列战术技术指标的统计分析与评定工作。由于飞行试验异常子样的取舍是影响到导弹战技指标是否合格的重大问题,因此,其处理方法一直有较大争议。吴洪鳌严格坚持定型标准,妥善处理了这个问题。他深入工厂、靶场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在实验与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统一了研制方、使用方及试验方的意见,为武器系统定型试验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担任原国防科委组织的洲际导弹精度分析组副组长期间,为使导弹测量数据满足精度分析的要求,他多次组织用实际飞行对测量系统进行校飞试验,用以消除系统偏差,进一步确定测量系统误差模型的初始值。他还多次深入惯性仪表的研制单位,仔细分析惯性仪表的地面试验信息,确立了惯性仪表的误差模型,并建立了分离惯性仪表与测量系统误差模型系数的最小二乘法与卡尔曼滤波模型。针对该模型的系数之间的约束关系,他采用贝叶斯方法、山脊回归有偏估计方法、椭球约束条件下最小二乘法等求解方法,对地面试验与特殊轨道飞行试验进行了误差分离,从而为估算导弹全程落点精度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并为洲际导弹进行公海试验时划定落区海域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拓我国军事系统工程学科
  在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过程中,吴洪鳌首次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武器装备进行全寿命费用效能分析,为军事系统工程的学科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1978年在总结全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普遍认识到武器装备发展的规划计划工作中缺乏对武器装备全面系统的考虑,在武器装备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往往只强调某些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对技术可行性及预先研究重视不够,经济性考虑更少。由于决策不慎,以致一些型号的研制周期一拖再拖,经费失去控制,造成很大浪费为逐步改变上述情况,根据钱学森教授等撰写的《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等奠基性论著中的倡议,1978年12月经总部领导批准,由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成立全军反坦克武器系统试点组,成员分别来自军队与国防工业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由吴洪鳌同志担任组长。围绕“反坦克”这一全军考虑的热点问题,经过1年多的摸索,得出了开展军事系统工程研究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步骤,并获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这是军内首次运用计算机进行反坦克作战模拟,首次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武器系统进行作战效能分析和全寿命期费用分析,并采用包括费用效能分析在内的一系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我军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方向、重点、编配方案等提出很多建议,为武器装备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总部首长采纳了停止采购某类反坦克武器及加强全军武器装备论证机构建设等建议,并明确指出:“你们的工作证明了在今后国防现代化进程中我军需要系统工程这个科学方法”。此后,吴洪鳌结合试点工作的经验,多次到军内各单位宣传军事系统工程的意义与作用,在全军推广作战模拟研究。1986年9月12日曾接受《解放军报》记者的专题采访,发表了《军事系统工程帮你谋划军机大事》的答记者问,为我军进一步确立军事系统工程的学科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1988年5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二次中美国防系统分析讨论会上,吴洪鳌作了题为“中国反坦克武器系统分析方法”的学术报告,围绕我军中长期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工作中所采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复杂系统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扩大了系统分析方法的军事应用。
  在作战模拟理论研究方面,他首次系统地作了美军在战略模拟研究中采用的“政治军事模拟方法”、“兰德公司战略评估模型分析”等报告,对我军战略模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运用广义兰彻斯脱方程将指挥控制与后勤等因素纳入所建立的陆军作战模型中,并采用微分对策方法探讨了战术决策优化问题,为陆军作战模拟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积极推动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
  在总参炮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工作期间,吴洪鳌积极地推动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80年代初在陆军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论证中,他运用军事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正确掌握未来作战的军事需求与技术发展方向,首次提出了毁伤战役纵深内各类目标的多种战斗部的指标,并在可行性研究中坚持以试验数据作基础。同时,他首次提出以圆概率偏差作为精度指标,改变了以往以散布度作为精度指标的做法,并将维修因素纳入可靠性指标,与武器系统的反应时间,机动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武器系统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能充分发挥远程火力突击的作用。
  在武器系统的试验定型过程中,他协助领导机关拟制了“陆军战术导弹武器系统定型工作实施办法”,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并被任命为该武器系统的定型鉴定组组长。在他主持制定的定型试验大纲中,合理地安排了飞行试验,并将大型地面试验与部队试验相结合,确保以最少的试验达到了定型标准。在定型试验中,他坚决贯彻定型质量标准,严格审查各项试验结果,确保产品质量。在该武器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中,落点偏差较大,鉴定组对是否继续进行飞行试验争议较大。吴洪鳌坚持定型标准,果断地终止了原定的第二发飞行试验计划,并促使研制部门组织技术攻关,为以后的试验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武器系统的定型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后续型号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陆军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定型会议上,吴洪鳌作为使用部门的代表受到了总部首长的表扬。
  在陆军导弹部队的建设方面,吴洪鳌首次提出了将导弹部队的各级指挥通信系统与武器系统同步研制、同步定型的要求。并对指挥通信系统软件的数学模型作出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为提高导弹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尽快形成战斗力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作战使用研究方面,为适应陆军机动作战的要求,他领导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野战机动条件下的作战使用流程,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的越野机动性能,突破了通常以基地为依据的作战模式,简化了作战保障设施,为部队编制战斗条令奠定了基础。
  
勤奋工作,严谨治学的楷模
  吴洪鳌在长期的国防科研与教学工作中,他勇于开拓,勤奋工作,作风朴实,学风正派,始终表现出其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
  围绕陆军战术导弹的作战效能分析,战术技术指标的评定及作战使用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吴洪鳌近年来共发表论文十余篇。论文针对型号研制及使用中的问题,广泛运用军事运筹学和统计数学工具,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一些论文如《导弹营作战效能评估》、《导弹连作战效能的半马尔可夫链模型》等仔细分析了对抗条件下我方武器被毁损或机动装置维修等各种状态,《待机阵地停留时间的分析》等详尽地分析了我方武器在隐藏或机动时被敌方侦察器材发现概率的变化,对提高武器系统在对抗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起到了指导作用。
  吴洪鳌在工作中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平易近人。他长期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无论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或是在国防科研单位,都能针对不同时期的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经常给年轻技术人员讲授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搞好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骨干,受到国内同行的尊敬和赞扬。
作者:刘文胜

简历
1928年3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1942年7月—1944年7月 在苏州中学高中学习。
1944年8月—1948年7月 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数学系 (后并入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学习。
1948年8月—1949年7月 在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学习。
1949年8月—1952年12月 任军委工程学校教员,数学教学组组长。
1953年1月—1960年8月 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数学教研室教员,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60年9月—1965年10月 任炮兵工程学院数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
1965年11月—1974年7月 任七机部705所四室副教授,研究室主任。
1974年8月—1982年5月 任七机部708所三室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82年5月—1983年4月 任炮兵第一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1983年5月—1995年12月 任总参炮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1995年12月 离休。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杨嘉墀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自动化仪器仪表卷 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第59-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