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杰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辰羲讨论 | 贡献2019年3月15日 (五) 21:28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文杰(1936一)
  1936年7月出生,瑞安人,本校1955年高中毕业生。1960年被选派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提前毕业,到国防部第五研究所从事火箭控制系统研制工作。参加东风一号、二号、三号中程火箭控制系统的设计,东风五号远程火箭控制系统研制、生产和飞行实验。直接参加了保驾神舟一、二、三、四号无人飞船的飞行试验任务和神舟五号载人首飞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试验任务。荣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和国家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二、三等奖各三项。

林文杰:把神舟飞船送上天
2012年01月19日 来源:瑞安日报
  一个放牛娃,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为引领我国火箭事业发展的设计师,成为亲手把“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的中国航天人之一。《松下成功之道全集》中有一句话:“在石头上坐三年”。他坚信,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今年71岁的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师林文杰有着南方人典型的脸孔、身材。言谈中,瑞安人的勤劳、聪明、坚韧一点点从中显露渗透出来。

  图中的火箭为发射“神五”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刚刚移出垂直厂房大厅,准备从从技术阵地转运至发射阵地。

  神舟六号升空瞬间
  小学毕业生考上瑞高
  1936年,林文杰出生在飞云镇屿头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家里兄弟7个,林文杰排行老三。1948年解放前夕,学校停课,刚上初中的林文杰不得不回家务农。砍柴、放牛、除草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当时农村生活非常艰苦,干农活自然既苦又累。“想从农村跳出来,读书是惟一出路。”林文杰心里憋着一股劲,不管条件如何艰难,始终找机会“非要上学不可”。
  1952年初,16岁的林文杰参加土改,在乡政府当了一名书记员,负责记录土地造册等工作。半年后,传来瑞中高中部恢复招生的消息,林文杰欣喜若狂。由于之前的三四年务农,林文杰不愿浪费时间再去读初中,可他又没有初中毕业文凭,不能报考高中。他就去央求书记、乡长等领导帮忙。领导看他平时工作勤奋,上进心强,便以乡政府的名义为他开了介绍信。
  林文杰为自己争取来命运的转折。然而,林文杰没念过几天初中,考试成绩并不如意,发榜后是“备取生”。可能是上天眷顾,那届瑞中生源不够,林文杰被录取了。
  小学毕业直接念高中,学习比常人艰苦得多。高中3年间,林文杰学习异常刻苦,总比别人多一份辛勤和努力,最终他被浙江大学录取。
  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林文杰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全部靠助学金。林文杰说:“助学金每月只有10来元,为节省开支,5年大学,我没回过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靠着顽强的毅力,他坚持了下来。
  在浙大,林文杰外语学的是俄语,但毕业时,他能够流利地阅读俄语和英语两个语种的学术论文。在求学生涯中,林文杰性格中的“韧性”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并贯穿于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往太平洋打一颗试验弹头
  1960年,为发展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主要研制火箭,并到全国重点高校招一批年轻的大学生。
  “1960年2月,当时我正在做毕业设计,突然来一个通知,要求我们(我所在的浙大机电系里选走了3个人)去北京。第二天,学校领导为我们举行欢送会;第3天,我们就坐上火车去北京。”
  从此,24岁的林文杰过起了部队集体生活,在各方面都很艰苦的条件下,投入到了1059仿制(苏联)东风一号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去。紧接着,他们开始自行研制我国第1个中程火箭——东风二号和东风三号,东风二号的射程比东风一号增加了1倍。
  1964年、1965年我国原子弹、氢弹已试验成功,卫星却还没有上天。卫星上天的关键首先是运载火箭,这个可以把卫星送上天的运载火箭,就是同样可以把原子弹和氢弹运到远距离攻击目标的运载工具,这个远程运载工具与原子弹或氢弹组合到一起,就是洲际导弹。“中国必须要有导弹!”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我国实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试验工程,后来该型号被命名为“东风五号”。
  1966年,中国正处于“文革”初期。大批斗,大串连,全国一片混乱,许多重大建设项目都停了下来。林文杰却依然倾心于研究课题。“混乱总会结束的。”林文杰的韧性又发挥出来。导弹的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落在了他的肩头。几年后,完整的东风五号控制系统的中间装置方案研制成功,成果被用到东风五号及以后发射的一些不同型号的火箭上去。
  1980年,林文杰亲自参加了东风五号的两次全程飞行试验。东风五号成功地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技术力量的全面提升,引起了全世界轰动。这其中,林文杰功不可没。
  林文杰在神箭控制室操纵望远镜
  火箭专家的“小发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的问题重新被提到中央的议事日程,林文杰所在的单位集体转业到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在开发军用产品的同时大力开发民用产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1982年,林文杰投身星际大战电脑彩色游戏机的开发。这一技术开发出来后,卖给了濒临倒闭的丹东无线电厂,企业从此复活。
  1985年,林文杰开发了彩色电视机电子调谐器。它可将无线的电视信号转变为全频道视频信号。当时的彩色电视机,基本上是从日本进口的,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项电子技术的空白,国内企业开始有能力生产彩色电视机。
  一年后,林文杰又与平阳马站仪器厂合作,研制了石油采油机的自动控制器,解决了石油采油机空转的时候,人工和能量消耗大的难题,实现了采油机作业自动化,这一成果成功用在了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多个油田中。
  林文杰还开发了电力定量控制器。这个控制器能将高峰用电和低谷用电分开,由此解决限量用电、分段计费等各方面难题。该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现在生产、生活用电安装峰谷表已是很平常的事了,这峰谷表就出自林文杰之手。
  1990年至1993年期间,林文杰与长春一汽合作,开发研制成功汽车多点增压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圆满地完成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八五”攻关课题。
  10多年间,林文杰几乎一年开发一个新产品。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果,但很多都是无偿提供给相关部门、单位,林文杰本人并没有得到很多好处。林文杰说:“我不觉得吃亏,我们从事航天事业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在物质方面的追求不会考虑很多,航天精神的重要一条就是无私奉献。”
  终圆“飞天梦想”
  1994年后,因国家发展需要,林文杰又从民用研究转向军品项目的研发和试验任务。
  把卫星、飞船等送上天的关键首先是运载火箭,为了提高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主要的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师,多年来,林文杰所承受的压力是难以言表的。他不停地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不断地试验,进行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他和他的同事们合力研制出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一直到“神六”时的长二F型载人火箭。
  林文杰说:“‘神五’上天时,杨利伟在120至140秒时有一个较大的震动,心脏有脱离身体的感受;在312秒到316秒间,二级伺服三分机工作出现异常。”对此,林文杰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大量试验分析,整整9个月的时间,他们的眼里只有数据、图纸和计算公式,他带领研制人员,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问题症结终于找到,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后,乘坐“神六”的两位宇航员就没有震颤的感受了。
  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3个国家的火箭能把人送入太空。林文杰自豪地说,相比之下,“神六”的长二F型运载火箭有“四最”,即最安全、最可靠、性能最好、精度最高。
  2005年10月11日晚23时,甘肃大漠的风非常大,为完成“神舟六号”载人火箭“长二F”发射前控制系统最后阶段的综合检测工作,林文杰又一次上了“神六”火箭塔架。大风刮了一整夜,林文杰从十几层的平台,自上而下地仔细地检查着,一宿未眠。次日凌晨5时,大风夹杂着雪花,天气仿佛一下子进入寒冬,林文杰下了发射架想走回值班室吃饭,却无法顺利行走,只能倒着退回去。7时,林永杰又等在飞船前,看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进了舱后,给火箭系统全部加电。
  9时,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听着那扣人心弦的倒计时,林文杰的拳头握得更紧了。一阵黄烟过后,巨大奔涌的烈焰推举着修长的船箭离地而起,4秒升空,12秒火箭拐弯,120秒抛掉逃逸塔,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589秒“神六”飞船与运载火箭完全分离!看到自己亲手铸造的神箭扶摇直上、冲破九霄,顺利把宇航员送入太空,林文杰欣慰地笑了。
  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经历了3次靶场核练、6次发射,林文杰每次都是最后撤离发射平台,成为亲手把“神一”至“神六”飞船送上太空的中国航天人之一。林文杰说:“每次,当酒泉大漠的沉寂又一次被耀眼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响声惊醒,中华民族飞天征程又向前迈进重要一步。”
  多年来,林文杰所获的奖项数不胜数,“神六”成功发射后,林文杰获得了“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他所在的航天制动控制研究所,只有两人获奖,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有几万名专业研究人才,得此殊荣的不超过10人,荣誉再次证明了他的成就。
  采访林文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年已经71岁的林文杰,已过了退休年龄,为了“神七”发射的成功,每天都忙在研制现场。“我的一生,都不懈努力,因为只有努力才能创造奇迹。”最近,林文杰和同事们刚刚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期控制系统抽样设计,并且圆满完成了“神七”的综合试验。接下来,就要交付给火箭总装厂总装,总装完成后,林文杰要去完成总装出厂测试,然后待命出发,进行“神七”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等待林文杰的,又将是一个新的历程、新的挑战。
  (记者夏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