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烺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辰羲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8日 (四) 23:48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世烺(1953- )
徐世烺,1953年8月生于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祖籍湖北省通山县。博士,浙江大学二级教授,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至2014年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国际结构与材料研究所与实验室及专家联合会(RILEM)TDK技术委员会主席,RILEM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绿色建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担任国家863、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评审专家。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年开始师从我国著名的结构专家赵国藩院士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在大连工学院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讲师。1984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3月赴英国威尔斯大学卡迪夫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1992年10月转赴德国作洪堡基金博士后研究员,接着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结构材料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和客座教授,2004年2月底全职归国。期间,1995年晋升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至2005年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至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007年晋升为国家专业技术二级教授。2009年调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2010年创建了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2009年至今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先后主持和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南水北调重大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德国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共30余项。目前主要从事混凝土微纳结构与微纳米技术,高韧性混凝土抗冲击与抗爆性能,混凝土断裂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新型材料与新材料结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数值模拟,水工结构与大坝安全性分析的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400余篇,在国际本领域著名期刊和国内一级学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论著他引4000余次,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被Elsevier列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8项。徐世烺教授提出了具有国际原创意义的双K断裂准则和理论,得到38个国家学者的引用和跟踪。国际著名学术组织“国际结构与材料研究所、试验室和专家联合会(RILEM)”成立了“混凝土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实验方法”技术委员会,邀请徐世烺教授担任该技术委员会主席并领导制定国际标准。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提出的理论命名的RILEM技术委员会,也是首次由中国人担任RILEM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国内首创发明了极限拉伸应变高达3%的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成果在国内许多重大工程获得成功应用。
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2年获德国洪堡奖励基金,1991年获得国家教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1年教育部列为优秀轻年教师重点跟踪支持对象。198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2006年和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理论类)一等奖1项、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14年科技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以第二获奖人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此外从1987年起还分别以第一、第二获奖人获得国家教委、辽宁省、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新材料结构》、《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断裂力学》等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已毕业博士27名、硕士41名,出站博士后10名。目前在站博士后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7人。研究生中有三人获得美国百人会青年英才奖。课题组有3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https://person.zju.edu.cn/xushi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