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  陆国栋:放眼未来探寻“人”之培养<br> “应当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学生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的全面培养...”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nbsp; 陆国栋:放眼未来探寻“人”之培养<br> “应当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学生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的全面培养。”这是陆国栋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作为本科生院副院长,陆国栋尽心尽责,积极推进全校教学改革进程,致力于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作为求是特聘学者,他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大家共同分享,不仅广传于浙大,也影响着国内众多高校。<br>  变“分数课堂”为“兴趣课堂”<br>  “要让大学与中学的课堂不同,从分数第一,转向培养第一、成长第一”,这是陆老师当初创立“三自模式”(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初衷。<br>  在02年给竺可桢学院的学生上工程图学课的时候,陆国栋深刻感受到课堂上存在着的“教与学”缺乏良好互动、学生过分注重分数等问题,提出了让优秀学生自行参与考试命题,由学生评价学生代替考试的新思路。“让学生从会做题到会想题,甚至跳出题目的限制对课程本身有深刻见解。”同学们在钻研如何设计考题的同时,灵活运用知识,加深了对学科本身的认识;这更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而非“为分数学习”。在此基础上,陆国栋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教学方法,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转变,推动了师生互动、课内外互通、结果过程互融。<br>  2010年,陆国栋又提出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即“学生自我督促学习”的新模式,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兴趣与激情的摇篮”。<br>  从“三尺讲台”到“践行教改”<br>  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陆老师,深知负有“引导”学生成材的责任,大力推动新生研讨课、荣誉课程、通识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项目,给予学生拓宽视野、迸发思维的平台。<br>  “通识核心课程”是2010级同学的必修课程,它需要同学们广泛阅读大量书籍,借此提炼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着实考验了大家的快速阅读能力、整理资料能力,不仅增长见识,更提高了表达能力。课上的同学来自不同大类,他们相互交流,不同思维的碰撞激起灿烂的火花。真可以说是“素质的课堂”。<br>  而在新生研讨课上,陆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好言”。在他看来,表达有三种方式:口头、文字和字符,三种方式都是社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让浙大学子在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就需要将“灌输式课堂”改革为“素质的课堂”,培养表达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以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br>  着眼于长远,百年以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陆国栋看来,浙大4年的本科培养,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他,心中一直怀有对教育的深刻见解。<br>  “要把培养‘人’作为大学培养的第一要务。”这里的“人”,指的是学术水平与个人能力的结合。陆国栋认为,在大学中要学会做“人”,因为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蓬勃进步。<br>  认识到当今不少大学生怀有的浮躁心态这一问题,他希望能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将“分数评价”转向对“‘人’的全面评价”,引导学生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自身的发展。&nbsp;
+
陆国栋,男,1963年7月出生,浙江东阳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曾任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浙江大学教研处副处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研处处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现任余姚市副市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9年10月6日 (日) 23:50的最新版本

陆国栋,男,1963年7月出生,浙江东阳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曾任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浙江大学教研处副处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研处处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现任余姚市副市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